Search


【給25歲到29歲年輕人的提示】
過去我演講對象大多是三四十歲年齡層,社區衛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給25歲到29歲年輕人的提示】
過去我演講對象大多是三四十歲年齡層,社區衛教甚至是更高齡的銀髮族。短暫曾在元培科技大學授課,對象是十幾歲尚未踏入社會的大學新鮮人,大部份專心上課就是,偶爾提點些經驗談。

當我有機會對一群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分享過往經驗時,總不禁想想:到底他們這個年齡層需要的是什麼呢?

這群年輕人剛入社會,肯定受到很大衝擊:對社會美好的想像破裂,深感前途茫茫。備受挫折之餘,看到社會各種灰黑深沈的層面,處處挑戰自己單純而理想的價值觀,手無寸鐵、毫無資產的自己要怎麼捍衛夢想?要怎麼堅定自己的核心價值?

哇!實在太沈重。

另個角度來看,這群年輕人有韌性、有熱情。剛出社會,本來就要磨練磨練。但凡事只靠他們自己,總有相當比例的人將被社會消磨得頭破血流,抑鬱積勞。

接著,換幾份工作、茫然打滾幾年,然後上了三十歲開始產生身心症狀。等到三四十歲撐不住,尋求精神科門診求助。

給些建議:

【1.好好保護大腦。】
用科學語言描述,心智從大腦而來。想要擁有健康身心靈,要從保護大腦開始。

如何做?規律作息少熬夜、清淡飲食少菸酒、避免跌倒碰傷(是的,騎腳踏車最好也戴安全帽)。
哪個年輕人不熬夜晃蕩幾年?所以先從培養觀念開始,等有一天,發現自己腦筋不靈光了,趕快停止傷害行為,保護大腦。

【2.面對心理壓力,要學會如何「逃避」。】
人們有自動化的心理防衛機轉。「既然非逃不可,就多練習幾種逃避的方法。」

遇事拖延,否認問題,這叫「否認」(deny)
覺得事情不嚴重,不用窮緊張,這叫「忽略」(ignore)
覺得事情麻煩,趕快弄一弄,不經深思熟慮,這叫「行動化」(act out)
覺得問題是別人造成,跟自己完全無關,這叫「分裂」(splitting)
還有很多很多,每一項都可以再詳細說明。

重點在於:【先學會怎麼逃,然後才有信心從容應對。】

【3.練習「傾聽」他人的情緒。】
語言只是溝通的一小部分,肢體語言跟潛藏的情緒表達佔了溝通極大部份。

「我好氣他昨晚約會遲到!」她表達的是「希望能被對方更重視」。
「我薪水那麼低,不加班努力怎麼行!」他表達的是「希望能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」。

如果沒聽傾聽對方情緒,糾結在「我哪有遲到,不是有傳line給你了嗎?不是才晚二十分鐘嗎?」在枝微末節上耗費爭執。

然後就是下一步溝通:
如果「希望被對方重視」,就有機會探詢「你希望怎麼被對方重視?怎樣算是更重視?那是一種什麼感覺?」
如果「希望讓家人過好生活」,那麼「家人怎麼想?家人希望的好生活是什麼?是賺更多錢,還是家人的陪伴與關懷?」

準確地傾聽,然後找機會一步一步工作下去。

【4.培養專業能力。】
很多人以為當初沒讀個好學校,拿個漂亮學歷,就跟專業無緣。實際上,專業指的是「效率、控制」。

做塊麵包,很多人都會。但如何快速有效地整合資源,從訂單、麵粉、烘焙、送貨收款,能有效率地進行。發生問題時能快速彌補解決,尋求替代方案。這流程就是「專業」。

醫師開感冒藥,尋常處方普通人三天就能學會照單全抄:咳嗽藥、止痛藥、止流鼻水藥。問題是:看病診察、解釋溝通、安心保障,一個早上好好看完三十個感冒病患,這是「效率」。病情惡化有其他併發症,能改變治療策略,調整處方,這是「控制」。這專業,三年也學不完。

所以,一名員工如果能不甘於一成不變的機械工作,而在「效率」跟「控制」上不斷精進,就是「專業能力」的培養。

【5.好好經營網路。】
FB是社群網路,社群的基本單位是「人」。整天滑手機,卻從未跟「人」產生聯結互動,就脫離原本社群的概念。能打電話就不要傳訊息,能見面就不要用手機。真的見上面,就多聊聊。把網路當成拓展社交圈的工具,而不是將網路只當成社交圈的本體。

至於「把網路當成社交圈本體,把網友當成真實生活中的某種朋友」也是一種新趨勢。既是潮流,也很重要,改天再另外說明。


圖片來自pixabay


Tags:

About author
劉貞柏醫師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主治醫師。 前元培科技大學醫管系講師。 前北市聯醫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總醫師。
身心科醫師撰寫的衛教推廣網頁。
View all posts